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 医院概况 > 学术交流 >

研究证实 抵御肥胖的保护作用或以脂肪肝发生为代价

文章来源: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 178直接咨询

    说到脂肪肝,我们的脑海中会出现大腹便便的形象.的确,脂肪肝确实与肥胖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然而,近期一项发表于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表明,在缺失PEMT酶的小鼠和低水平PEMT酶的患者机体中发现,抵御肥胖和胰岛素耐受性的机体保护作用或许会以脂肪肝发生作为代价.


    此项研究成果由日本国立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文章中研究者Jun Wada指出,毋庸置疑,尽管肥胖是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主要风险因子,但很多临床结果都揭示了正常体重指数(BMI)的瘦弱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此项研究结果指出,PEMT酶(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的缺失或许可以引发脂肪肝和肿瘤的发生,从而对高脂肪和高糖饮食产生反应.


    研究者对缺失PEMT酶的小鼠以高脂肪和高蔗糖饮食喂食长达90天,在小鼠被解剖检查肝脏之前,研究者监测了其机体的脂肪累积和胰岛素耐受性情况.发现小鼠肝脏细胞中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水平增强了,这或许可以通过p53的反式激活来进行解释,而p53的反式激活在PEMT的存在下是被抑制的,同时研究者还发现,缺失PEMT的小鼠和瘦弱患者在遭受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上表现相似.


    随后研究人员进行了基于DNA甲基化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深入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机体肝脏中PEMT的mRNA表达明显要低于单纯性脂肪肝疾病,同时研究者还揭示了PEMT和瘦弱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机体的病理学表现直接相关.肝脏中脂肪的堆积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例的增加和个体肥胖及糖尿病发病上升直接相关.


    比较后研究者总结,基于DNA甲基化进行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了两种细胞周期蛋白 D1以及负向调控相关的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的增强,相关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明细胞周期蛋白D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及PEMT敲除小鼠肿瘤发生重大关联,当然该研究为后期开发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


    如今,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肝脏疾病,医学探索不断在进步,相信科研人员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开发出治疗该病的新型疗法.当然,想要预防脂肪肝,还要从自身做起,保证营养均衡.不刻意节食,不暴饮暴食.毕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与生活中饮食、运动等习惯的不良息息相关.